臺灣經濟發展歷史

過去70年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及相關政策

臺灣重工業與輕工業



第一項政策是“水稻-肥料易貨計劃”。 這項政策是“用稻米交換肥料”。 農民不能自己購買任何肥料; 相反,政府控制了100%的肥料; 肥料的唯一來源是政府。 匯率為1.5千克肥料:1千克大米。

通過實施這項政策,政府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。 根據台灣百科全書,以下幾點是結果。 1.政府減少了農民的收入,由於該行業的收入相對較高,因此農村地區的農民,家裡的婦女都來了工廠。 它增加了勞動力供應。 2.通過這樣做,政府控制了市場上的大米,因此他們能夠控制大米的價格並將其降低。 大米價格更加穩定。 3.政府以較低的錢買了米飯,然後他們用這筆錢付給了政府工作人員,教師和士兵。


中華民國政府為台灣的“未成熟工業”設置了許多保護措施,以便台灣可以開發低技術要求,低投資,高勞動力和國民需要的產品。 1.限制食物,肥皂,衣服和其他物品的進口。 2.提高進口關稅。 3.降低出口關稅。 所有這些政策的目的是鼓勵“輕工業”為台灣的需要而生產。 根據台灣百科全書,到1954年,沒有紡織品進口,到1957年,水泥行業的生產量已經足夠高,可以停止進口任何水泥。

在“進口替代”之後,有很多理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開發。 根據《台灣百科全書》的說法,由於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,因此農場中有超過一百萬的人口需要工作。 另外,自1958年以來,由於台灣內部的需求太小,並且工廠的產量超出了需求,因此他們需要將產品銷售到海外。 另一方面,政府也鼓勵其他國家來台灣投資。 1960年9月,政府宣布了《鼓勵投資條例》,降低了出口關稅,並建立了出口加工區。 這個獨特的地區吸引了投資者前來建造工廠,然後將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,因此這次發展被稱為“面向出口”。 679/5000 出口加工區是目前的一項重要發展。 台灣政府在海港設立了一個特殊區域,並鼓勵投資者建立工廠,從而降低出口關稅,降低租金等。 高雄出口加工區是世界上第一個區域。 在該區域內生產的產品在出口前無需繳稅。 台灣出口加工區的巨大成功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。 高雄今天成為台灣第二大城市。 高雄港也是台灣最大的港。